新建傣味第一街距潑水廣場只要100多米
云南景洪墻體廣告 或許10多年前到過西雙版納的人, 一定知道“不到曼景蘭品味傣味就不算到過西雙版納”這句話,這里不但有著成片堅持了傣家竹樓原貌的建筑群,還有著原汁原味的傣家燒烤,被游客稱為傣味第一街。在外地游客眼里,曼景蘭從某種程度上說即是當時西雙版納的標志。記者在景洪市滄江新區的采訪中得悉,已經消逝了近10年的曼景蘭風情,將在滄江新區的計劃建造中得到康復。新建的傣味第一街,將坐落景洪潑水廣場鄰近。
稍縱即逝 傣味第一街無處尋找
1984年,從傣族鄉民巖養八角辦起了第一家傣味歌舞餐廳——“椰林傣味餐廳”起,左鄰右舍開辦的“迎賓傣味餐廳”、“金鹿傣味餐廳”、“婉麗傣味餐廳”等20多家傣味歌舞餐廳,就開端在曼景蘭這條民族風情街上風風火火地開張了。這些餐廳以香、脆、酸、辣的傣族特征菜肴,吸引著中外游客接連不斷,變成西雙版納旅游業的一個亮點。
據當地居民回想,上世紀80年代的曼景蘭傣味一條街,是不一樣膚色,不一樣言語的游客到西雙版納的首選。曼景蘭傣味一條街的昌盛,也讓國際了解了西雙版納。而這些參加傣味燒烤運營的鄉民,變成第一批靠運營旅游項目富起來的人。
但開傣味燒烤賺到了錢,富起來的鄉民們紛紛把獨具特征的“干欄”式傣家竹樓撤除,改建成了鋼筋水泥的高樓租借,以致于整條街都找不到幾幢獨具傣家個性的竹樓了。使風光一時的曼景蘭傣味一條街,變成了無處尋找原汁原味傣家菜肴的“城中村”。
以至于中國聞名民族學家、原云南民族學院副院長黃惠焜教授,曾在2000年時,對失掉民族滋味的曼景蘭曾痛心疾首地說:“現在曼景蘭的文明是游民文明,是流動人口文明……”
新城計劃 擬出資10億元重塑
本年,曼景蘭傣味一條街的康復總算有了著落。
記者在景洪市滄江新區建造指揮部了解到,依據《景洪市總體計劃調整》等計劃,因為景洪市滄江新區建造項目之一,出資10億元的西雙版納茶文明博覽園項目用地構成中,約有70%的用地屬曼景蘭村團體土地。為對曼景蘭失地鄉民進行合理、有用的安頓抵償,并為保證農人增收創造條件,當地政府在茶博園項目計劃中格外組織設置了占地約103畝的“曼景蘭新村區”建造項目。
“按統一計劃、分區建造、自立辦理的方法,由滄江新區建造指揮部運用當地財力、茶博園項目土地出讓收益金、借款資金及村團體資金,出資建造以鄉民寓居為主兼有民族風味餐飲業和民族特征小吃功用的新農鄉民居寓居區,作為對曼景蘭鄉民拆遷、安頓的抵償。”指揮部負責人介紹說,鄉民將通過從事民族風味及特征小吃餐飲業運營,保證收入持續增長,以此重塑“曼景蘭風味一條街”的風貌。
新的“曼景蘭風味一條街”,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建當中。
記者 戴振華(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