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淮安墻體廣告 一臺臺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劈波斬浪,金燦燦的麥子滾滾而下;一臺臺高性能水稻插秧機在水田里來回穿梭,留下了點點新綠;一部部大馬力農用拖拉機快速奔馳,粉碎的秸稈拌著肥料深埋入泥土,這就是當下搶收搶種的田間盛景。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正是農業機械一展英姿、大顯神威的關鍵時刻。
7.5萬臺農機裝備重裝上陣
從農機部門統計報表反映,到2014年底,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5%,農機總動力達到568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和水稻插秧機這三大類主要農機裝備保有量分別達到21531臺、22413臺和21936臺,加上上半年新增和從外地跨區作業本市的農機具,預計整個夏收期間全市主要農機裝備投入數量將超過7.5萬臺。
新建9個糧食烘干中心保駕護航
市農機部門堅持把發展糧食烘干機械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全年計劃依托農機合作社建設區域性糧食烘干基地10個,新增糧食烘干機150臺。
4月份,我市組織20多名科技推廣及農機合作社同志,參加了糧食烘干技術培訓,并考察了蕪湖谷王、南京嘉海和泰州天禹三個糧食烘干機制造企業,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在省級購置補貼基礎上,爭取市財政拿出100萬元對年度新增并達到一定生產能力的糧食烘干中心進行生產能力補助。到5月底,全市新建糧食烘干中心9個,新推糧食烘干機112臺套,新增夏季糧食烘干能力5000噸/日,為實現糧食豐產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提檔升級
2013年,淮安創成蘇北首家省級水稻生產機械化示范市,今年全市仍把推進水稻種植機械化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重點推進“三項升級”。
一是推進手扶插秧機向高速插秧機升級。到5月底,全市新增插秧機829臺,其中乘坐式高速機達到371臺,同比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機插秧工作效率和農機手舒適度。
二是推進人工育秧向自動化育秧流水線升級。到5月底,全市新增自動化育秧流水線38條,同比增長46%,累計保有量達到238條,有力地提升了自動化育秧水平。
三是推進零散育秧向規模商品化育秧升級。全市集中規模育秧面積達11230畝,按照育插1:100測算,滿足大田機插秧5000畝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31個、3000—5000畝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85個、1000—3000畝以上的商品化育秧基地122個,全市商品化供秧比例達到37%。預計全年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超過80%。
秸稈機械化還田力保天藍水清
秸稈機械化還田是解決秸稈出路、實現天藍水清地肥的重要渠道。我市大力突破裝備瓶頸,加大秸稈機械化還田主打裝備推廣力度,重點發展大功率拖拉機和大型秸稈還田機械,到5月底,全市新增80馬力以上拖拉機1200臺、秸稈還田機980臺,累計保有量分別達到8453臺、18721臺。
大力突破技術瓶頸,一方面按照“夏季主攻還田,秋季突出利用”的整體思路,進一步完善“低留茬、碎秸稈、勻拋灑、深還田”技術模式,逐步形成了反轉滅茬、犁旋一體、水田埋茬等應對不同土壤條件、不同種植習慣的多類型還田技術;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秸稈收儲體系建設,加快秸稈田間撿拾打捆、固定式打包和固化設備推廣力度,拓展秸稈綜合利用渠道,目前已在淮安區、盱眙縣等地建立20多個秸稈收儲利用基地。預計全市夏季秸稈機械化還田超過70%。
786個農機專業合作社百花齊放
我市堅持把發展農機合作社作為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實現農機化發展轉型的關鍵抓手,通過積極培育和規范引導,大力推進農機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
在政策扶持方面,我們堅持把農機化項目資金向合作社傾斜,今年以來已經爭取實施省級農機合作社機庫和維修點建設項目22個,資金投入達220萬元;同時加強與金融、國土、規劃等部門合作聯動,落實相關政策,努力化解農機合作社“融資難”、“用地難”問題。到5月底,全市新增農機合作社85個,總量達到786個。
在規范引導方面,堅持“一主多元”的發展思路,鼓勵合作社開展“托管”、“訂單”等不同形式的作業服務,加快推進作業環節由產中向兩頭延伸,發展領域由作業服務向生產經營拓展,滿足不同群體服務需求。同時,積極創新農機合作社發展機制,大力推廣“聯耕聯種、聯管聯營”,目前全市農機合作社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2萬畝,作業服務面積3000畝以上“四聯”合作社達到6個。
3億余元資金扶持相當給力
圍繞購機補貼、秸稈還田等重點項目資金,我市組織各地廣泛開展需求調查,認真編制實施方案,多渠道尋求省局支持。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爭取省級以上農機化項目資金3.17億元,比去年同期凈增1.36億元,其中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87億元,秸稈機械化還田資金1.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77%,為全市農機化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投入保障。
農機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有序
拖拉機“三率”水平達80%。加強農機安全生產是農機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保穩定、保暢通的必然舉措。“三夏”期間,農機部門先后與安監、公安聯合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專項檢查,著力查處無牌行駛、無證駕駛、攔機截機等擾亂市場行為,保證作業農業機械轉移安全暢通。
利用“平安農機通”信息平臺,及時免費向機手發布收種進度、機具需求、作業價格、天氣變化等作業信息,引導機具合理流動,確保做到夏糧成熟一畝、收獲一畝,土地騰茬一塊、栽插一塊。
加強農機作業用油供應,攜手石化部門在全市設立農機加油綠色通道70個,并聯合開展農機加油“三優一免”服務,即優惠供應、優先加油、優質服務、免費辦卡服務(農機“雙優”卡充值優惠2%),預計全市“三夏”作業用油1萬噸左右,近6000名機手享受到了“雙優”加油服務。
同時,農機部門還在主要交通路口設立了15個跨區作業服務接待站,為外地進入我市跨區作業機手協調解決加油、維修、事故處理和作業糾紛等問題,全市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三率”水平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