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粉刷墻體廣告 隨著“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漸成社會熱詞,金融創新備受關注。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東榮12日說,科技與金融進一步深度融合勢不可擋。信息化金融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增強資源配置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他在當日召開的第18屆北京科博會“2015中國金融論壇”作出上述表示。據李東榮介紹,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金融業逐步完成了業務聯網處理和數據全國大集中,實現了傳統金融業務全面信息化;21世紀后,隨著大數據、移動網絡,云計算等技術在金融業的擴大運用,金融構成要素和業態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金融業正向信息化金融邁進,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李東榮說。他解釋,信息化金融,是指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資金活動的總稱,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等是重要表現形態,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新的金融業態的涌現,也在豐富信息化金融的內涵。他稱,如今以原有低成本要素驅動的粗放式模式已難以為繼,科技創新將是轉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科技與金融進一步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信息化金融對經濟社會有何影響?李東榮稱,信息化金融可增強資源配置能力,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他說,移動互聯網的充分運用,讓以數字形態存在的貨幣可隨時開展支付等活動,降低融資成本;通過數據技術,可精確挖掘實體經濟的需求,推動金融資源向急需扶持的產業流動;云服務將讓小微金融機構等更靈活地開展金融創新,為社會提供更廉價的金融服務……
“低成本、多元化的信貸支持服務,也將營造更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李東榮說,通過構建安全的信息消費環境,將發展高效的支付和征信體系;網絡零售平臺的做大做強,將吸引中小企業和普通用戶應用電子商務,培育城市社區農產品商務發展。
他強調,大力發展信息化金融,還將有助于中國金融業與世界接軌,促進中國“一帶一路”等戰略的落地實施,提升中國金融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談及信息化金融的未來發展,李東榮建議,要健全法律和規范,完善征信、支付、反洗錢、安全等金融基礎設施,及時關注潛在風險;注重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易得性;傳統金融機構要注重新產品的研發,利用信息時代的思想和技術,創新盈利模式,改善客戶體驗,逐步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