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墻面廣告 中央企業是中國創造的主力軍。正在舉行的第十八屆北京科博會上,包括中核集團在內的一批央企展示領先中國、乃至領先世界的自主創新技術和重大科技成果。
第十八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13日至17日在京舉行,吸引中外16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園區參會。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近2米高的藍色透明“華龍一號”模型不停運作著,引來觀眾駐足。“安全嗎?”“有實例嗎?”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工作人員一一介紹:此次參展的“華龍一號”是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品牌,是中國30多年核電研發實踐經驗而形成的自主創新成果。
他說,“華龍一號”采用177堆芯,比國際上通用的157堆芯擴容,這樣每根芯的溫度將降低不少,更安全。同時,吸取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教訓,技術上除了配備移動柴油發電機等不易被海嘯破壞的備用電源外,還采用電力驅動的“能動式”裝置,增加靠重力等“非能動”方式達到循環冷卻水、消除氫氣的裝置,以保證電站的安全。
工作人員表示,工程項目已在福建福清開工建設。同時,項目還“走出去”在阿根廷落地,“預計2019年開工建設,功率為100萬千瓦。”
偌大的鉆井平臺旁圍了一圈觀眾,人們好奇地看著這個龐然大物。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中國首座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
有什么與眾不同?工作人員表示,南海深水油氣資源豐富,但中國由于沒有深水鉆井裝備,該項目啟動時未在南海深水區鉆一口井。項目成功后,中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后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
據介紹,該項目由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總院等十余家機構完成,平臺工作水深3000米,鉆井深度10000米,可變載荷9000噸,目前已完成10多口井的深水作業,“是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從淺水到超深水的歷史性跨越的一個里程碑。”
“煤,什么不可以”。這是中國航天集團全資子公司——航天工程公司在現場打出的標語。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是國家重點推廣的潔凈煤利用技術,原料煤的適應性很廣,煤的利用率也可以達到100%,已成功應用于多個工業化項目,包括安徽晉煤中能化工每年15萬噸煤制甲醇項目、河南晉開化工年120萬噸合成氨項目等等。
除中央企業展示“中國創造”的最新成果,諸多企業在科博會上也展現創新活力。北京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臺前咨詢者不斷。作為中關村科技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國電清新經過10多年的自主研發,去年實現了單塔一體化脫硫除塵深度凈化技術,為超低排放提供了解決路徑。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傳統脫硫技術會產生“石膏雨”,對環境造成影響,而新技術則可在一個塔內同時實現脫硫和除塵,更安全高效,并杜絕二次污染,“運行成本相當于常規技術的20%-40%,目前該技術已于去年正式投入使用。”
來自中國企業的新技術、新項目讓觀眾目不暇接,講述著中國創造、中國品牌的成長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