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墻廣告 6月25日消息:明天是國際禁毒日。據悉,近年來,上海涉毒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已經代替海洛因成為涉案數量最多的毒品種類。記者昨天從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獲悉,近一年來,該院共受理重大毒品犯罪案件46件,審結41件,涉及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非法持有毒品等罪名,涉案毒品總數超過400公斤,涉案被告人71人,其中,被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含無期徒刑)刑罰的共58人,占總判刑人數的81.69%。
作為中級法院,上海一中院一審毒品犯罪案件主要是涉案毒品數量大、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該院刑一庭副庭長余劍介紹,毒品犯罪案件涉案毒品數量越來越多,去年受理的案件中有5起涉案毒品達到10公斤以上,今年1月至5月受理的案件中,涉10公斤以上毒品案件已有6起。
在審結的41起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有35起涉及“冰毒”,僅有4起涉及海洛因。此外,涉案新類型毒品種類多樣化,如氯胺酮(俗稱“K粉”)、甲基苯丙胺片劑(俗稱“麻古”)、甲卡西酮(俗稱“喪尸粉”)、尼美西泮(俗稱“飛仔”)、MDMA(俗稱“搖頭丸”)、“開心水”等新型毒品也多次出現在重大毒品犯罪案件中。
余劍介紹,在已審結的71名被告人中,犯運輸毒品罪的有47人,占66.19%,且多數運輸者系受雇用的“馬仔”。公路運輸成為毒品入滬的主要方式,92%的運毒者系自駕汽車或乘坐長途汽車運送毒品來滬。“值得重視和警惕的是,目前制毒犯罪有抬頭跡象,一年來我院共受理4起制造毒品案件,部分被告人在實驗室內通過化學合成方法制造冰毒,并向客戶演示、傳授制毒方法,從中謀取非法利益。”
在毒品來源地上,受毒源地大量種植毒品原植物的影響,來自金三角及巴西、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國家的涉案毒品多為海洛因、可卡因等,而來源于廣東等境內沿海地區的則多為化學合成類毒品。余劍表示,目前51.21%的涉毒案件系共同犯罪,部分涉毒人員還以家族、同鄉為紐帶,形成“家族涉毒團”;女性參與重大涉毒犯罪的案件繼續增加,一些毒品犯罪分子雇用孕婦、哺乳期婦女等特定人員進行毒品犯罪活動,意圖逃避法律制裁。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獲悉,全市各級檢察機關近日集中公訴了193件毒品犯罪案件的271名被告人,罪名涉及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窩藏毒品等罪;涉案毒品包括甲卡西酮、氯胺酮、麻黃堿、尼美西泮等多種新型毒品;涉案毒品數量共計628.7公斤。集中公訴的193件案件中,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案件數量較大,共141件213人,占73.1%。檢察官分析認為,這與近年來毒品消費需求激增有關。此外,涉案人員呈年輕化趨勢,無業人員犯罪比例高,其中40歲以下被告人共147名,占54.2%;無業人員240名,占88.6%。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滬查獲的大宗毒品交易案件呈上升趨勢,其中涉毒重量在一公斤以上的有47件,占17.3%。在毒品運輸方式上,犯罪嫌疑人將毒品偽裝成普通貨物或商品,通過快遞等物流方式實施犯罪成為新動向。本次集中公訴中,通過上述方式實施毒品犯罪的案件共3件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