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nxxx,8ⅹ8x擦拨擦拨成人免费视频,乌克兰少妇性做爰视频,久久狠色av噜噜狠狠狠狠97

中國墻體廣告協會執行會長 | 中國三四級市場營銷協會常務理事
施工流程
  • 施工報名
  • 客服回訪
  • 業務洽談
  • 簽訂合同
  • 三天開工
  • 十天完工

洽談電話

400-6060-805

首頁 >> 資訊報道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長江鰣魚近30年不見蹤影

良心做事 誠信待客 專心服務
掃一掃
加好友

2015年07月02日 12:07 相關案例: 本文標簽: 上海墻體廣告施工

  上海墻體廣告施工  6月30日消息:長江鰣魚是“長江三鮮”之一,然而卻已近30年不見蹤影。日前,新聞晨報記者歷時近1月,沿長江而上,分別在它們曾經出沒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多番尋找。輾轉近千里,除了僅在博物館里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一無所獲,長江鰣魚已成傳說。
  鰣魚是一種洄游性魚類,因每年4月、5月準時從海里游回江中產卵,且洄游路線固定而得名。在我國,鰣魚大多從東海洄游到長江產卵。每年端午前后,是長江鰣魚產卵且成熟的時節。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過度捕撈,加上其產卵的贛江上修建了重重大壩影響其產卵,使得產量急劇下降,最終消失。
  目前,上海市場上出現的鰣魚,基本來自緬甸。據水產商販介紹,這是由于湄公河流域的水質與長江比較接近,因此野生的鰣魚味道也與長江鰣魚接近,“但終不如長江鰣魚好吃”,對兩者都比較熟悉的銅川水產市場商販介紹。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介紹,雖然鰣魚暌違已久,但按照學術界的規律,目前只能算“功能性消失”,如果再隔20年還是不見其蹤影,才可以斷定長江鰣魚已經絕跡。因此,余下這20年,如果保護措施得當,很可能它們又會重新出現。
  關于長江鰣魚的恢復,目前長江珍稀魚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成立,有望為恢復長江鰣魚起到一定作用。
  它們會回來嗎
  從本月初開始至端午節前夕,晨報記者沿長江而上,分別在長江鰣魚曾經出沒的湖南、江西、湖北、上海等地多番尋找。遺憾的是,輾轉近千里,除了僅在博物館里看到兩份浸泡得發黃的標本,長江鰣魚確實已成為傳說。
  在尋訪長江鰣魚的途中,我們擔憂的是,如果導致長江鰣魚消失的教訓再不被吸取,未來“長江三鮮”是否將徹底成為回憶?
  上海魚市:
  7成鰣魚來自緬甸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老盛照例又到高安路附近幾個菜場轉了一遍。他想買一條長江鰣魚回家清蒸,幾番尋找下來,一無所獲。
  “端午前后鰣魚鱗上的油最厚,加幾片香菇和金華火腿,蒸熟后豬油和魚麟油都沁到了肉里,又鮮又美。”老盛回憶,年輕時,誰家要是在端午節吃上一條長江鰣魚,那可是鄭重而奢侈的事情。
  沒有找到長江鰣魚,老盛并不是很氣餒,在他記憶中,其實大概已經有30多年沒有見過長江鰣魚了。唯一覺得有點遺憾的是,現在提到端午節,兒子和媳婦就只想到粽子,這些年輕人已經完全不知道,從前在富裕家庭,端午節還要吃一條鰣魚才算是過了節。
  “現在要是有誰說在賣長江鰣魚,肯定是忽悠!”銅川水產批發市場里,被人稱為“鰣魚大王”的徐福林從冷庫里拿出一條冰凍的鰣魚遞到記者面前,他說,上海市場上7成左右的鰣魚都來自緬甸,那一段湄公河的水質和長江接近。長江鰣魚消失后,有人無意在緬甸發現還有野生鰣魚,開始將其進口到中國。徐福林年輕時在長江上做船員,大概在10年前也開始轉行做起了鰣魚生意,主要供往中高檔酒店。
  緬甸鰣魚和長江鰣魚有何不同?徐福林憑著依稀的回憶說:“看起來差不多。”在口感上,為了使得兩者接近,蘇浙匯的首席大廚朱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們在調鮮的湯汁上除了放火腿,還會再加些雞油和特制的花雕等。“不過說實話,緬甸鰣魚還是沒有長江鰣魚好吃。”徐福林堅持認為。
  湖南、江西:“早就沒有了,來看什么”
  長江鰣魚究竟去了哪里?聽到記者發出這樣的疑問,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表情沉重,“我已經差不多30年沒有再看到過長江鰣魚了”。莊平說,在學術上,專家將其稱為“功能性消失”。
  “上海是多年不見鰣魚了。如果你們真的要去找,可以去產卵地江西贛江看看。湖南很多年前曾經在大壩上為過往的魚類修過魚道,運氣好說不定也有鰣魚出現。”5月底,見記者執意想找到鰣魚的蹤跡,專家提供了這樣一份“行蹤圖”。
  6月初的一天上午,當記者冒著大雨在長沙見到湖南水產研究所所長伍遠安時,他一臉驚詫:“長江鰣魚早就沒有了,你們還來看什么?”伍遠安說,湖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大壩上修建魚道,對魚類保護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很多年觀察下來,魚道里從來就沒有長江鰣魚經過。
  無功而返后,記者只好來到江西峽江縣,小城地處贛江邊,曾是長江鰣魚的著名產卵地。這是鰣魚捕撈的季節,按照以往情況,江面上會熱鬧非凡,隨處可見捕魚的船。不過,記者抵達當日,贛江上異常平靜,間或僅有貨船載著砂石鳴笛而過,沒有見到漁船。“我們早就不捕鰣魚了。”當地一位漁民說。不過家中現在還有一張漁網,樣式倒與當年捕長江鰣魚的網很接近。
  湖北研究所:
  僅見到長江鰣魚標本
  “喏,長江鰣魚就在這里。”最后,記者來到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二樓博物館兩個不起眼角落里,年近八旬的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幾番尋找后,終于找到一大一小兩組長江鰣魚標本。大的鰣魚重約兩斤多,僅有一條;小鰣魚長約5厘米左右,有十多條,為1至2個月的鰣魚寶寶,是科學家們于1955年在湖北采集的。這也是記者歷經幾省輾轉尋找后,唯一一次見到的“長江鰣魚”真面目。
  “長江鰣魚現在已經絕跡了。”曹文宣與魚類打了一輩子交道,他也這樣告訴記者。
  曹文宣還拿出一份已經保存了多年的材料,這是2000年左右專家們擬定一份水生物保護名錄。彼時長江鰣魚的命運早已急轉直下了,專家們認為“野生種群幾近滅絕”,保護性“非常重要”,呼吁將其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遺憾的是,學術界的呼吁完全趕不上鰣魚離去的步伐。
  “鰣魚第一村”:30多年前可撈6斤鰣魚
  從南昌驅車170多公里,就到了30多年前被譽為“鰣魚第一村”的巴邱鎮漁村。之所以被冠此名,是因為巴邱是長江鰣魚的產卵地,從前還有鰣魚時,每年端午前后,村子里就有幾十條捕魚船浩浩蕩蕩駛入贛江,他們也是贛江沿線鰣魚收獲最為豐富的漁村之一。
  “一網下去,捕上來的魚就有4到6斤重。”在村里,記者見到了祖孫三代打魚為生、現任巴邱漁業社社長的余三毛,他是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和二哥一起打魚的,那時才小學剛畢業不久。那時長江鰣魚很珍貴,捕魚被稱為“江中取寶”。每年端午節前后,兄弟倆就會帶著粽子、大米、鹽等物品,駕著小木船入江了。
  在余三毛的記憶中,一天中最早捕鰣魚的時間在每天中午11點光景,漁民開始起錨,按著停船的先后順序逐一起航,沒有哪條漁船會“插隊”,那是祖輩留下的老規矩。撒網捕鰣魚的地點離漁村大約500米,第一艘漁船駛入捕撈點撒網后,順著江水慢慢“飄”向下游,大約駛離撒網地點500至1000米時,第二艘捕撈船才能啟動。
  中午至下午三四點,贛江水溫最高,這時鰣魚就會浮上水面,趁機捕魚也最容易得手。二哥是捕魚能手,捕魚時他在船頭放網,余三毛在船后船邊劃槳、撐篙。漁網有300至500米長,一般網撒下去三四十分鐘,就會感到網在抖動,這時眼疾手快迅速起網,鰣魚便鉆入了“口袋”。鰣魚腹面有銳利棱鱗,排列成鋸齒狀,游擊迅速,其他魚類碰到它還會被劃傷。和刀魚一樣,它們性格頗為剛烈,被漁網圍困后必在網中一番掙扎。然而捕魚的人一旦觸及它的鱗片,它就不再掙扎,因此還被蘇東坡稱為“惜鱗魚”。
  余三毛說,端午前后的兩三個月里,贛江里有很多長江鰣魚,漁民每次多則可打撈20多條,少也可打撈六七條。每條大概有5斤左右重,最小的也有1斤6兩出頭。這些辛苦捕撈起來的鰣魚,最后在縣城農貿市場上,被來自上海、浙江、江蘇的買家買走。據悉,當時長江鰣魚的價格按條計算,一條售價是1至2元錢,一次入江的收入就相當于當時城市居民一個月的工資,僅僅靠打撈鰣魚,當時村民就已經過上了比較富庶的生活。
  不過,這種好日子也隨著長江鰣魚的消失一起結束了。如今和大部分漁村一樣,年輕一輩紛紛選擇外出打工,僅年老的漁民還在打魚,但日子過得并不容易,因為不僅是鰣魚,贛江里其他的魚也越來越少。
  消失原因一:
  濫捕濫撈“斷子絕孫”
  長江鰣魚因為珍稀和美味,從漢代開始,士大夫階層就將其認為是“南國佳品”,明清時甚至還被列為貢品。歷史上如此有名的鰣魚,命運為何發生如此重大轉變?
  原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專門從事過鰣魚繁殖研究的邱順林回憶,上世紀70年代可謂是長江鰣魚收獲的黃金時期,濫捕現象也從這時開始。他說,僅在贛江一個鰣魚產卵場,當時7年間就共有2萬多條發育成熟的“鰣魚爸爸”和“鰣魚媽媽”被捕撈。
  在捕撈成熟鰣魚時,當時漁民們連“鰣魚寶寶”也不放過。以邱順林當時的研究團隊在1973年做的一個統計為例,鄱陽湖地區6個漁業隊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打撈上來7735公斤幼小鰣魚干,一共有4000多萬條幼小鰣魚。這些鰣魚大多是剛出生不久,太小不能吃,一些被用來喂鴨子,一些拿去曬成魚干做飼料,賣往全國各地。邱順林回憶,那時在漁場上,到處可見一麻袋一麻袋的新鮮小鰣魚。“這些都是斷子絕孫的做法啊!”時至今日,回想起當時的情景,老專家依然遺憾不已。
  邱順林還告訴記者,按照長江鰣魚生長規律,鰣魚種群達到一定數量,且母魚與公魚比例為1:2或1:3時,繁殖數量和質量才為最佳,當鰣魚群體少于1000條后,繁殖能力會非常差。到了1982年,他觀測發現,長江鰣魚的數量急劇下降,母魚與公魚的比例為1:5、1:6,甚至達到1:7,這意味著鰣魚的繁殖能力也大大降低了。
  最為慘烈的是,即便鰣魚幸運逃過江湖之上層層“截殺”試圖返回大海,回家途中早有無數漁網在等著它們。曹文宣說,當時溫州沿海有一種捕鰣魚的網,專捕3至4斤重的鰣魚,“長江鰣魚捕撈是江、湖、海的三重夾擊”。
  消失原因二:
  合適的“產房”沒有了
  專家們還介紹,長江鰣魚產卵繁殖需要合適的條件,但自從長江上大量建電站后,鰣魚的洄游通道就被阻斷,找不到合適的“產房”環境,鰣魚后代也越來越少。
  在贛江邊的江西省峽江縣巴邱鎮,一位老漁民指著風平浪靜的江面對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之前,這一段江面是波濤洶涌,“贛江水進入巴邱鎮后兩岸的寬度在300至400米,加上水溫適宜,鰣魚可以大量孵化。”
  曹文宣也向記者介紹,端午前后的贛江水溫在22℃左右,這是最適合鰣魚產卵的溫度。但自從上游興建了萬安電站之后,長江水被截留,不僅改變了湍急的水流,而且水溫也隨之下降了大概10℃左右,從此“鰣魚媽媽”很難在此“傳宗接代”。
  特別致命的還有,長江鰣魚是一種“固執”的魚類,在它們的基因記憶里故鄉就是長江,洄游線路也非常固定,如果是從東海洄游到長江,第二年它們依然會沿著這樣的線路往長江洄游,絕對不會游到錢塘江。邱順林說,贛江巴邱鎮段建了峽江水電站后,“鰣魚媽媽”的產卵地被阻隔到了百里之外,它們再也游不到巴邱繁育后代了。
  消失原因三:
  人工繁殖未能起效
  真的就眼睜睜看著長江鰣魚絕跡嗎?上世紀80年代后,在意識到長江鰣魚的狀況后,農業部曾投入力量研究其生長規律、習性等,并就人工繁殖的可行性進行了試驗。彼時,邱順林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就領銜組建了其中一個專門的研究團隊。
  “當年,江蘇和江西也在研究長江鰣魚的人工繁殖。江蘇是將鄱陽湖里的鰣魚苗運回南京人工養殖,而江西水產機構則將魚卵運到南昌孵化。我們的研究是把漁船開到贛江上,直接幫助長江鰣魚進行人工授精。”說起那時為長江鰣魚人工繁殖做的努力,邱順林記憶猶新。后來,三家原本單打獨斗的研究單位開始整合資源共同研究,并在1982年取得人工繁殖成功,培育的魚苗數量達到數萬尾。
  “但是,人工繁殖成功并不意味著長江鰣魚繁育成功。”邱順林解釋,人工繁殖成功后還需要將它們養大以待觀察。為了增加其成活率,科學家們先把精心培育的魚苗放養一部分在池塘中養殖,再部分放流到贛江。但遺憾的是,池塘中養殖的人工鰣魚后來不斷死亡,放流到贛江中的那部分也是有去無回。
  專家小組還面臨一個技術上無法解決的最大困難就是,用來人工繁殖的“鰣魚媽媽”越來越難找。最后,這一工作不得不終止。
  專家建議一:
  水壩上可修魚道
  “長江鰣魚早就沒有了。”在采訪過程中,一旦提及長江鰣魚,漁民、水產商販還有專家,基本都會重復這樣一句話。它們確實消失了嗎?“這只是功能性消失,尚不能認定其已經滅絕。”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謹慎地認為。
  他說,學界對漁業資源滅絕的時間界限定在50年,只要多方面創造長江鰣魚的生存條件,在余下來的時間內,長江鰣魚重新出現不是沒有可能。
  “峽江縣下游的贛江還有一片100多公里的水域是適合長江鰣魚產卵的,這里千萬不要再建大壩了。”曹文宣也反復強調,如此一來,可以為長江鰣魚的重現保留一線生機。
  有專家還認為,在長江鰣魚的“搶救運動”中,一個關鍵要素就是要恢復鰣魚的洄游通道,在林立著電站、水壩的江面上,建魚道是重要的補救解決辦法。在湖南有一條洋塘魚道,修建好后就較為成功地讓青魚、草魚、鰱魚等8種魚類順暢通過。在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有10多個水力發電站均建起了魚道,成功地解決了鮭科魚類的洄游問題。
  盡管在學術界,有人在質疑魚道對恢復長江鰣魚是否有用,但邱順林一直認為,只要有鰣魚,修建魚道就肯定有用。莊平也表示,應該開展長江鰣魚過魚設施包括魚道的研究。
  專家建議二:
  禁漁期應延長至10年
  今年5月,同樣一種消失了近30年的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達氏鱘在貴州赤水河的突然出現,似乎也讓專家們對能在某一天與長江鰣魚再次邂逅有了某種期待。
  “如果長江能禁漁10年,這些消失的魚類再次出現都是有可能的。”從2006年起,曹文宣就為長江脆弱的魚類資源現狀倍感心憂,一直積極呼吁采取嚴厲的禁漁政策來恢復長江的元氣。“長江每年的禁漁期只有短短幾個月,隨后漁民為了彌補這段時間的損失,會加劇捕魚,對長江漁業資源的破壞反而更大。”曹文宣建議,將長江禁漁期增長至10年,這不僅是為了恢復鰣魚,而是攸關長江生態鏈的努力。如果能經過10年休養,不僅長江的經濟魚類能豐富起來,而且江豚、白鱘等以魚為食的珍稀水生野生動物也將有充足的食物,長江生態環境就會逐漸恢復。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長江珍惜魚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成立,該聯盟涉及長江沿線11個省市以及相關單位,為目前長江漁業資源最大的保護和開發機構。目前,聯盟已經將裂腹魚、似刺鳊鮈、長薄鰍、滇池金錢鲃、川陜哲羅鮭等50多種長江珍貴魚類列入收集保護庫,松江鱸魚、江豚、河鰻等10多種漁業資源得到規模性開發。
  鰣魚味道鮮美,自古價格不菲,由此也和刀魚、河豚一起,被譽為“長江三鮮”。在我國,鰣魚主要從東海游到長江,少部分洄游到了錢塘江、珠江。
  鰣魚沿著長江溯游而上時,不同地方見到它們的時節也不相同:江陰見到鰣魚是每年4月底5月初,在安徽見到會在立夏前后,端午前后鰣魚會游到江西產卵,這段時間也是吃鰣魚的最好時光。9月,完成“生子大事”的鰣魚夫妻從鄱陽湖經上海游入大海。兩個月后,小鰣魚也沿著這條線路游回大海。
  為什么要拯救長江鰣魚
  這些年,從春天探訪日漸稀少的刀魚,到在舟山看到連剛出生的魚寶寶也被捕撈上來的東海帶魚,又經歷了這次跨省尋找長江鰣魚,其實,始終都有一個問題在腦海里浮現:毫無疑問,這些魚類都是餐桌上的美食,我們關注它們的命運、呼吁對它們的保護,難道僅僅是為了讓它們產量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又滿足口腹之欲嗎?保護、捕撈,再保護、再捕撈,這樣的循環究竟有何意義?
  “只要可以人工養殖的魚類,就要進行人工養殖,這樣才能避免其物種滅絕。”當我問起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究竟怎樣才能避免長江鰣魚的噩運時,老科學家開出了這樣的“方子”。確實,君不見如今市場上的小龍蝦、大閘蟹都是人工養殖得紅紅火火,才能從每年的夏天開始,讓“吃貨”們的夜排檔生活變得如此豐富多彩嗎?
  不過,大自然的密碼并不是能隨便被破解的,那些科學家暫時無法實現人工繁殖的水生物怎么辦?難道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我們將它們吃得干干凈凈,然后徹底從地球上消失?如果是這樣,人類也真是太可怕了。
  還是那句話,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當一個物種已經因為奇貨可居而變得價格居高不下的時候,請口下留情吧。世界如此大,比它們更好吃的美食其實多得是。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有其固定存在,不要讓很多東西消失后,才此情可待成追憶。
  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分付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

相關資訊

鄂ICP備12009549號 版權所有: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地址:武昌丁字橋

聯系電話:13807210624 15871688830 400-6060-805 技術支持:湖北新美廣告有限責任公司 [管理]

廣告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来凤县| 巴彦县| 新余市| 准格尔旗| 清远市| 榆社县| 桂阳县| 体育| 兴国县| 保山市| 津南区| 庆安县| 汝南县| 迭部县| 朔州市| 巴彦县| 杭锦后旗| 乌兰浩特市| 台东县| 马边| 乌鲁木齐市| 肃南| 陵川县| 阜康市| 嘉荫县| 临海市| 广德县| 江西省| 新密市| 潜山县| 邯郸县| 鲜城| 兰州市| 和田县| 左贡县| 梁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清苑县| 巧家县| 崇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