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墻體廣告 我州的《哈尼古歌》冷艷亮相2015米蘭世博會,在米蘭世博會這個世界大舞臺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哈尼風、紅河情”,贏得一片贊譽之聲。對此,紅河學院世界哈尼/阿卡研討中心主任楊六金教授說,這能極大地進步哈尼文明的知名度,是哈尼文明昌盛發展的可貴機會。
哈尼古歌能否變成又一個納西古樂?
我州的哈尼古歌變成米蘭世博會中國館的僅有駐館表演,每天表演5場,繼續半年時刻。這讓一切的紅河人感到驕傲和驕傲。大家都期望哈尼古歌變成我州繼梯田以后的又一靚麗文明手刺,像麗江的納西古樂相同,變成麗江的一個文明符號。
“哈尼古歌是能變成我州又一靚麗的文明手刺,也能夠變成我州又一文明符號,但要到達納西古樂對麗江的影響有些艱難。”楊六金教授認為,一是由于納西族的東巴古文字是較陳舊的象形文字,具有其獨特性;二是納西族一直以來的散布較為會集,90%都居住在麗江。這兩點形成了納西文明及納西古樂的獨特性,這是哈尼古歌與納西古樂不能比較的。
而哈尼族則散布十分廣,散布在我省及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共有186萬多人。他們雖有言語卻無自個的傳統文字,卻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哈尼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史書中,也占有不行代替的方位。
“哈尼哈吧”就是哈尼古歌
哈尼古歌一般指“哈尼哈吧”。“哈尼哈吧”哈尼語意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大眾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哈尼族社會日子中撒播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歌謠,是有別于哈尼族山歌、情歌、兒歌等品種的嚴肅、高雅的一種陳舊歌唱調式。“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會的出產勞動、宗教祭典、人文標準、倫理道德、婚嫁喪葬、吃穿用住、文學藝術等,是生生世世以梯田農耕出產日子為中心的哈尼人教化習俗、標準人生的“百科全書”,被譽為“無文字的百科全書”、文明“活化石”。于2008年3月申報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維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