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墻體廣告 省婦聯數據顯示,2014年我省0-17歲留守兒童約349.52萬人。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有關專家表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不單單需要政府也需要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愛心人士的協助。同時,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終于放暑假了,鄧慧(化名)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的暑假總是比上學時還要辛苦許多。爺爺奶奶每天都會在黃花菜地、玉米地、花生地里忙個不停,她要負責做三餐飯,洗衣喂雞喂鴨,最難的是,時刻像“媽媽”一樣照顧2歲的腦癱表妹。
鄧慧,10歲,四年級學生,是衡陽市祁東縣太和堂鎮大塘村的一個留守兒童,也是這里眾多留守兒童的“縮影”。
每年暑假,關于留守兒童的話題便開始受關注。三湘都市報記者近日走訪了湖南省較為偏遠的祁東縣太和堂鎮,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一所學校95%學生是留守兒童
1998年,在一個臺灣企業的資助下,太和堂鎮大塘村有了自己的小學,這便是現在的大塘村希望小學。鄧翔軍是這里的校長,已經有25年教齡,除了學校的管理工作,還任著語文、音樂等學科的教學任務。
鄧翔軍介紹,學校共有128名學生,根據他的統計,95%都是以鄧慧為代表的留守兒童,“一、二、三年級近百名學生中,父母親在家的家庭僅有一個”。
父母離異, 2年沒有見過媽媽,1年多沒有見過爸爸,爺爺患有精神病,每天陪伴在7歲鄧祿(化名)身邊的,只有71歲的奶奶。
“種黃花菜、玉米等,收成好的時候一年大概可以賺3000塊,差的時候可能只有1000多塊。”鄧奶奶告訴記者,兩個兒子外出打工都拿著很低的工資,基本只夠自己在城里的溫飽,而家里則需要她不停勞作才能有飯吃。
“家里窮的孩子,連搭餐費都交不起,一天只吃兩頓。”鄧翔軍表示,鄧祿這樣的單親留守兒童已經越來越多,很多村民剛成年甚至未成年便出去打工,認識了外地的女孩成家生孩子,外地媳婦來到村里,多半會被貧窮嚇“跑”。這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單親父親養家更難,留守在山村的家庭也更貧窮。
這樣的狀況,在地理位置偏遠的太和堂鎮很普遍,相鄰的太和堂鎮豹子巖小學中,校長王澤民透露,盡管豹子巖村比大塘村經濟狀況好了許多,但留守兒童仍舊占了絕大多數。“家庭貧困、親情的缺失等,這些留守兒童群體的問題越來越多。”鄧翔軍表示,盡管近年來外界對留守兒童越來越關注,但這個群體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日趨凸顯
5年前媽媽與爸爸離婚并離開家,豹子巖小學的王路瑤(化名)很想媽媽,但她卻最怕別人問起媽媽。路路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很拔尖,但她總是自卑孤僻。老師一直想幫她,始終難以走進孩子心中,做了諸多努力收效甚微。
“孤僻、自卑幾乎是留守兒童的心理通病,但最讓人頭痛的,卻是他們的叛逆。”為了學校幾個叛逆的孩子,鄧翔軍笑稱自己“操碎了心”。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還有很多,例如有的孩子小小年紀抽煙,或者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心理問題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我們嘗試通過舉行拔河比賽、唱歌比賽等活動來“治療”學生的孤僻、自卑,但叛逆與脾氣暴躁等問題,卻無法輕易解決。“我們曾向教育部門反饋,希望能增加心理輔導等課程,但根本沒有這樣的老師。”鄧翔軍坦言。
數據
我省約有349.52萬留守兒童
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逐年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
湖南作為全國勞務輸出大省,省婦聯于2013年率先在全國建立省級農村留守兒童信息數據庫,相關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省0-17歲留守兒童約349.52萬人,0-14歲留守兒童約286.4萬人。
根據多個部門調研總結,大部分留守兒童,尤其是學前留守兒童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農村留守兒童遭受火災、交通、溺水或觸電等意外事故時有發生。
專家
隔代監護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社會學專家、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院長史鐵爾表示,自己一直在關注這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是當今社會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一個關系到人數達61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
史院長表示,要想改變這種局面,不單單需要政府也需要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愛心人士的協助。如,政府提供機會和經費,在學校設立社工站,方便民間機構介入。“更重要的是需要立法,在美國,對5周歲以下兒童監護人離開5分鐘就屬犯法,離開更久乃至虐待兒童,更會被剝奪其監護權,中國很需要這樣的法律。”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兒童心理評估師楊麗表示,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內向、自卑、孤獨甚至產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楊麗建議,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父母本身,父母在外地無法面對面交流,哪怕是每天給孩子打電話,至少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主動和孩子交流,不時寄些物品給孩子,能讓孩子感受到關愛,不讓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