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墻面廣告 日前,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表決通過了北京關於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其間,幾項表述引人矚目,這包含:努力將北京人員規模操控在2300萬﹔聚集通州,加速行政副基地的規劃建設。這意味著,傳聞已久的北京建設行政副基地的說法終獲官方証實。這個副基地將有哪些功用?未來會對京津冀一體化帶來什麼影響?
在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上,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表明,北京人員資源環境矛盾和“大城市病”問題已成為公民群眾的高度關切。把北京人員規模操控在2300萬,是必須堅守的底線,要爭取到2020年,讓市內6區人員下降15%擺布。
操控人員,一個首要手法是城市功用分散和產業外遷。此前,有關北京將建設行政副基地的說法屢屢被坊間熱議,目的地包含河北保定和北京通州。甚至有網絡傳言稱,“北京市四套班子將在本年國慶前夕悉數由城區遷往通州”。
此番,北京明確提出:要聚集通州,加速市行政副基地的規劃建設,2017年獲得明顯成效,市級機關要帶好頭,認真研討擬定有序推動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有些轉移的計劃,抓緊選擇一批條件根本老練、具有廣泛共識的重點工程,先行啟動,早見成效。
但行政副基地該承載怎樣的功用?終究哪些機構會外遷?預計將分散多少人員?現在都不甚明晰。終究該怎樣了解“行政副基地”的含義,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陳耀對國際在線記者表明,這並不意味北京行政機構的悉數遷移:“行政基地和行政副基地應該是並存的,如果把建設副基地了解為把北京政府的幾套機構遷出市基地,那是不正確的。北京行政機構的一些職能會相應地轉移到副基地,通過副基地的建設,帶動一有些服務行業和人員,離開城市基地,起到一個疏解的效果?!?br />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通州的問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基地研討部副研討員馬慶斌認為,通州的區位優勢明顯,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會產生帶動效果,“從通州的地理位置來看,恰恰是京津冀接壤的當地,三軍會師的當地,如果能在這個當地找到打破,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在當前情況下,城市政府的搬遷通常意味著城市發展重點的(改變),這會使得很多優質資源自動帶過去,這既服務於京津冀協同發展,也服務於北京全域的均衡發展。”
了解到,北京的產業和功用轉移工作已經陸續啟動,包含中國公民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已在通州建設新校區。在市場預期影響下,通州當地樓市聞風而動,每平米價格已由此前的2.5萬元漲到3萬元擺布,而河北燕郊等毗鄰地區房價也被炒高。中原地產首席剖析師張大偉表明,隨著方針逐漸明確,市場利好效應有望持續,“總體來說,這個方針是一個比較大的利好。對市場來說,會有一波影響,可是價格漲幅多少,還要看利好落地的程度,包含(政府職能)搬遷的力度,教學、醫療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等。”
本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盡管全文還未發布,但頂層設計的首要思路已經明晰:未來,三地將打破既有“一畝三分地”的行政區劃,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建設等作為抓手,實現協同發展。這次,北京除確定人員操控目標和行政副基地的建設規劃外,還提出要更加劇視發揮好輻射帶動效果,推動首都的科技、產業、文明及公共服務資源延伸到周邊地區。外界等待,天津、河北也陸續釋放方針信號,發布進一步對接舉措。